廣告推廣
忻州網(wǎng)訊(特約通訊員:高峰毅)全國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臺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游王牌產(chǎn)品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也是國家森林公園、地質(zhì)公園、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地、中華十大名山和中國避暑名山之一,又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ǎn)地。
五臺山以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全球難覓的地質(zhì)天堂、精美絕倫的古建藝術、魅力無窮的臺頂風光、彌足珍貴的動物植物等飲譽海內(nèi)外。五臺山又名清涼山、五峰山、五指山等,據(jù)《廣清涼傳》卷四載:《華嚴經(jīng)疏》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據(jù)國內(nèi)外地質(zhì)專家考證,五臺山因太古界、元古界變質(zhì)巖形成,其源可追溯到26億年前后,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歷經(jīng)“冰川運動”和“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逐漸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成的“五臺隆起”,名曰五峰山。又因五峰平頂,氣候涼爽,故又稱五臺山和清涼山。還因其五峰北高南低,呈東北中西南走向,《清涼山志》中說:東、北、中、西臺“一山連屬,勢若游龍,唯南臺一峰獨秀”,形成像一只張開但卻指頭微屈的巴掌,其東臺為食指、北臺為中指、中臺為無名指、西臺為小拇指,這四臺為自東向西連綿起伏呈弧形聯(lián)袂于一體,而南臺代表的大拇指則屬于另一道山脈,孤立聳峙,決毅挺拔,所以也稱五指山。
五臺山因五座臺頂而名。五座臺頂自然環(huán)境各有千秋,人文景觀迥然不同,可謂雄奇險秀,甲于天下。
東臺頂名也稱望海峰,海拔2795米,所在的山叫青藍山,壯如聳立的巨象,蒸云寢壑,爽氣浮空,東望明霞,若波若境,可以遠眺大海變亦見滄瀛諸州,登臨望海峰,可望云海,觀日出令人有羽化登仙之感,臺頂上建有望海寺,并有羅延窟、笠子塔、觀音坪、棗林坡等景點,該寺坐北向南,寺內(nèi)正殿為五間石碹窟洞,殿內(nèi)主供聰明文殊,始建于隋朝初年,后元代重建,明朝嘉靖年間又加重修,寺內(nèi)原建有三層五間高達16米的望海樓,是觀日出的最佳方位,但由于風雨剝蝕等因素,如今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望海樓是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仍不失為觀日出的妙處。其實望海樓并非是指能看到波濤萬頃的東海。因東臺本身氣勢磅礴,突兀高峻,而其東臨的河北平原卻地勢陡降,站在臺頂極目向東遠眺,可視通萬里,一望無際。在夏、秋季節(jié)的晴天早晨,河北平原特別是在雨霽之后,地面水汽蒸騰,如云似霧,此時在東臺頂放目,一輪紅日似從大海中躍然而出。當代著名詩人、中國佛教協(xié)會已故會長趙樸初曾有詩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span>
北臺頂也稱葉斗峰,海拔3061.1米,所在的山叫云霧山,臺頂平廣,方圓2公里,恰如一身雙頭的共命鳥,巔摩斗杓,風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而其上暴晴,四方云氣,云蒸霞蔚,從臺頂眺望,千嶂競秀,華北大地盡收眼底,是華北地區(qū)最高點,通常農(nóng)歷九月飄雪,次年農(nóng)歷四月解凍,歷史上亦有農(nóng)歷七月降雪之記載,積雪之厚,持續(xù)時間之長,在華北地區(qū)是罕見的,所以被地理學家稱“華北屋脊”。臺頂上的寺廟叫靈應寺,隋文帝時,下詔在五臺山的五個臺頂各建一寺,靈應寺便在這時應運而生。寺宇坐北向南,內(nèi)供無垢文殊銅像一尊。無垢;即無暇的意思。文殊;稱大智文殊。無垢文殊就是大智無暇、佛法無邊的文殊菩薩。到明代隆慶年間靈應寺進行了重修,原正殿為七間石碹窯洞,內(nèi)供無垢文殊,側殿為龍王殿,內(nèi)供廣濟龍王?,F(xiàn)仿木構漢白玉砌筑的五間大殿和兩側各配殿之間的五個文殊殿等建筑,都是2001年以來擴建和維修的。此外臺頂上還有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數(shù)億年前形成的冰緣地貌,石海、石湖、石流坡、亞高山草甸和生陷獄、隱峰塔及高山湖泊黑龍池等景點。有詩贊曰:“山麓半腰驚雷響,華北屋脊云霧裳;高山草甸億年生,地質(zhì)地貌全球享。”
中臺頂也稱翠巖峰,海拔2895米,所在的山叫平頂山,酷似一只威武的雄獅,頂上北有太華池,右有甘露泉,東南有玉華池,旁有三珠泉,更誘人的是臺頂巨石堆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顏色灰白,棱角分明,被稱作龍翻石。有的似奔馬,有的似喘牛,怪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頗具欣賞價值。中臺靈跡很多,尤其是有被明代滕季達作詩詠得:“壁立中臺萬丈峰,半空空翠落芙蓉。千年古塔函金像,滿谷寒冰臥玉龍。晴壑倒懸南澗瀑,春雷隱約下方鐘。青鞋久混淄黃跡,徭草天花處處逢”的盛夏三伏,依然有冰數(shù)丈,九夏不消,儼若隆冬,但兩旁山坡上卻是草盛花濃的被人稱為“萬年冰”的千古奇觀。還有澄碧如鏡、不涸不溢的太華池和凍融湖和文殊說法臺、祈光塔等。臺頂上的演教寺創(chuàng)建于隋代,唐代重建,明弘治年間由玉禪法師再建。明正德七年,武宗賜“演教”匾額,使演教寺再次得到修建。清康熙第二次來五臺山朝山期間,賜銀再次修葺。古文殿供養(yǎng)的是銅質(zhì)孺童文殊。近年來,又新建了文殊殿和大雄寶殿等。
西臺頂也稱掛月峰,海拔2773米,所在的山叫明月山,猶如開屏的孔雀,月墜峰巔,儼若懸境,其上有泉,巖谷幽潛,登臨望之,池映殘月,令人回味無窮。掛月乃西臺勝景,每當晴天夜晚,群巒朦朧,萬籟俱寂,一輪明月就高掛在一峰之巔,好似一面懸鏡。如果有幸的話,甚至可以在西臺掛月還未落下之際,就可看到東臺望海峰的云海日出,真是日月同輝,美不勝收。西臺除了有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強烈褶皺變形的礫巖露頭,自然露出地表的高10米、長30米、寬3米的露頭牛心石,文殊洗缽池等景觀外,臺頂建有法雷寺,主供的是獅子吼文殊。始建于隋代,歷經(jīng)唐代、明代重修,但如今明代以前的建筑已無,現(xiàn)有的天王殿、文殊殿和后文殊殿等都是近年維修和重建了的。但殿內(nèi)的彌勒佛、十八羅漢等塑像與五臺山大部分寺廟大相徑庭,成為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的藝術景觀。有詩《西臺望》為證:“西臺掛月留客醉,疑似嫦娥玉兔歸;攬月何需問九天,人間夜晚唯此醉?!?/span>